大运河是大地书写的史书,用两千五百年的流淌串联起中国的南北脉络盈富忧配,沟通中国的千年文化。为探究大运河江苏段多民族的文化交融,领略大运河的文化魅力,近日,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山连枝实践团队开展了“大运河江苏段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图景——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实践活动。
图 1.团队成员在中国漕运博物馆合影留念
8月4日,团队成员前往淮安河下古镇,根据游览路线进行实地调研和观摩学习。通过倾听讲解和对文字介绍的阅读,团队成员深入了解运河的漕运和建筑文化、“山阳医派”等非遗技艺的传承以及回族文化在运河流域的交融与传承。团队成员在游览学习过程中收获颇丰,对运河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展开剩余61%图 2.团队成员学习回族文化交融相关知识
8月5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位于桃花垠的周恩来纪念馆,馆内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了周总理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为国家做出的卓越贡献。团队成员通过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了周总理对民族团结做出的伟大贡献。周总理强调帮助少数民族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同时也要重视文化语言尊重风俗习惯。这一理念使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对民族团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图 3.团队成员在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后留影
8月5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中国漕运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博物馆将现代化高科技演示与文物史料巧妙结合,展示漕运与经济、人物、民俗及城市的关系。在参观的过程当中,团队成员就漕运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淮安与扬州在运河上的关联展开深入学习,对大运河江苏段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内涵认知更加深刻。
图 4.团队成员学习淮安与扬州在运河方面的联系
通过前期对运河文化知识的充分了解以及对淮安河下古镇、周恩来纪念馆与中国漕运博物馆的沉浸式调研盈富忧配,山连枝实践团队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团队成员们不仅将碎片化的史料串联成鲜活的多民族交融图景,更在周总理“民族团结、文化互尊”的精神感召下,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对文化认同与青年责任的深刻理解。大家学会了用脚步丈量运河维度、用对话激活史料、用科技呈现历史,更坚定了保护非遗、传播运河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使命。(卢炳坤、周晓天、朱鸿翔、徐伟博)
发布于:广东省信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