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土寸金的广州天河区,一众高楼大厦间藏了一片占地75亩的荔枝林——这里珍藏着700多份荔枝种质资源,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荔枝种质资源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善的“基因库”。
寻常果园追求丰产,这片荔枝林则以保存及延续生命多样性为使命。当红品种“仙进奉”与南非马达加斯加异域品种在此共栖,四季开花的“岭腰1号”与果壳坚硬的“踏死牛”隔垄相望……来自全球各地的优质荔枝种质资源在此安家。它是一部鲜活的荔枝图谱,更蕴藏着“解锁”荔枝新品的无限可能。
下面,一起走进国家荔枝香蕉种质资源圃(广州)荔枝圃,探寻这座“荔枝王国”背后60多年的守护故事。
几代人接力跋涉
抢救消失中的“荔枝基因”
中国是荔枝的故乡,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种质资源。然而,荔枝种子的保存是个世界难题。“荔枝的种子为典型顽拗性种子,寿命短、贮藏困难,无法像水稻、小麦那样建立种子库。”资源圃负责人严倩解释,要获得与母本相同的性状和遗传信息,目前最可靠的方式是建立资源圃,通过嫁接或圈枝繁育进行活体植株保存。
这份“甜蜜家底”的守护接力,始于1959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号召下,一场覆盖全国荔枝产区的资源大普查拉开序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开始收集保存国内的荔枝种质资源。1989年,经农业农村部验收,果树研究所所建资源圃被命名为国家果树种质-广州荔枝圃,此时荔枝圃共收集保存荔枝种质资源124份。2022年,该资源圃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一批国家级种质资源圃,被正式命名为国家荔枝香蕉种质资源圃(广州)。
时光流转,如今这里的荔枝种质资源已增至700多份。“这是过去几代科研人跋山涉水的结果。60多年间,科研团队深入原始森林、无人区、边境地带,才建起这座全球最大的荔枝活体基因库。”严倩说。
“当时许多野生荔枝长在乡村角落或深山老林,去晚了,有一些就永远消失了。”年轻的科研人员史发超讲述起前辈们的故事。二十多年前,研究人员欧良喜新婚燕尔,便匆匆奔赴云南西双版纳,跟着向导翻山越岭寻觅野生荔枝。
百盛证券
2011年10月下旬,研究人员在海南发现一株异季节开花结果的野生荔枝“岭腰1号”。10月树上还挂着小果,这是一株特殊的荔枝。根据果实的发育程度,研究人员推算出,这一野生荔枝成熟时间在12月底。按照正常的物候期,我国荔枝成熟期在每年3-8月,该荔枝树则颠覆了荔枝的生长规律,极具研究价值。他们剪枝带回资源圃,成功收集保存了5株后代。2020年,当研究人员重返故地,那株珍贵的母树已被砍伐,原生地已开垦改种了胡椒等作物——这场抢救,抢先了一步。
这样的“生死时速”从未停止。目前该荔枝资源圃中保存的种质资源中,黑面登、布袋、解放红等种质资源在市面上已不见踪影。
荔枝圃里的“新奇特”
见证荔枝基因多样性
步入资源圃,“漫山红云”的景象并未出现。700多个品种、2000多株荔枝树错落生长,成熟期各不相同,自然不会齐齐挂果。“资源圃的首要目标是资源的存活,而非丰产。”史发超解释。这片土地的价值,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多样性和基因资源。
在这里看到了庞大荔枝家族的多样性:既有大众品种,也有罕见珍稀品种;既有来自南非马达加斯加的“远方来客”,也有从广东各地搜罗的“土著”;既有四季开花、喜欢“横着长”的“奇行种”,也有符合市场期待的“潜力股”。
每一株树都有一段历史。“这棵荔枝树叫‘尚书怀’。”史发超在一株树前驻足,“相传明代尚书湛甘泉告老还乡时,从福建枫亭带回一粒荔枝核,在增城新塘育成。”该荔枝品种具有迟熟、丰产、抗逆性强等优点,如今却已少见种植。
除了尚书怀、六祖荔等名字文雅的品种,荔枝圃里更多的是名字“土气十足”的品种。大造、踏死牛、乞儿甩、风吹寮、阿娘鞋、布袋……这些略显奇怪名字代表它们的乡土性。史发超剥开一颗“踏死牛”:“这个品种,果皮特别厚和硬,当地果农形容‘掉下来能砸死牛’。而‘乞儿甩’则是核特别大、肉特别薄,只有薄薄一层果肉贴着果核,连乞儿都不要。”
站在市场主流特性(核小、肉厚、皮薄)的反面,这些品种为何在这里会被珍藏?“它们不好看、不好吃,但耐储、适应性强,是宝贵的基因资源。”史发超说,“正是它们的存在,证明了基因库的非凡价值,也为新品种创制奠定基因基础。”
科研人员总能凭借慧眼在荔枝的千姿百态中发现闪光点。“看这‘岭腰1号’,异季结果,具有能填补市场空窗期的潜力。”说完,史发超又指向另一处:“‘柳荔2号’总是枝桠横生、生长缓慢,天然‘不长个’,若应用到规模种植,是天然的矮化种质资源。”史发超说,这些沉睡的基因特性,正是产业未来的希望所在。
科技赋能育种
激活沉睡的“种子芯片”
“保种不是终点,要让优异种质‘活’起来!”严倩语气坚定地说。依托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资源圃已创建了50多万株自然杂交后代群体和2万多株人工杂交后代群体,其中4000多株已开花结果,形成世界最大的荔枝育种材料库,为荔枝新品种培育贮备了丰富的基础材料。这里已走出红绣球、仙进奉、凤山红灯笼、离娘香、清风、粤靓红等多个优质新品种。
“仙进奉”的诞生堪称典型。2000年前后,研究人员在增城基岗村发现濒临消失的清代贡品母树。经十余年选育,经复壮和试种,这个晚熟品种(比糯米糍晚7-10天)重焕生机,凭借焦核率超80%,耐储运、丰产稳产、风味绝佳等特性,深得种植户和消费者喜爱。近年来,该品种地头价比普通品种高三倍,成为带动一方产业的“甜蜜引擎”。此外,“清风”荔枝是桂味的突变株,具有百分百稳定焦核,解决“桂味”大小核不稳定的问题,与“桂味”相比同样的爽脆优质,而且成熟期相比同产区的桂味早7-10天,将会是另一个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种。
“现代育种,已今非昔比!”严倩表示,科技正在重塑育种进程,资源圃科研人员通过对300多份核心种质进行重新测序,锁定了调控糖分、焦核率等性状的关键基因位点,并开发相应的分子标记技术,大幅提升了杂交育种效率。“过去十年育一品种,如今借助基因标记,三年可锁定优株。”严倩展示着基因图谱,信心满满。
在资源圃一处坡地上,看到了一片密密麻麻的“荔枝幼林”,几十株成一团,树干上绑着不同的编码标签。“这些是我们用资源圃里的实生种子或杂交种子孕育出的荔枝‘宝宝’,按‘亲缘’分组培育,分种在不同‘小区’内。荔枝童期漫长,我们以集约化育苗提高育新效率。”史发超解释。待结束漫长的“童年”,优株将被选出扩繁,其余的将被淘汰。这些幼苗中,或许就藏着下一个征服市场的味觉传奇。
在寸土寸金的广州市中心,这片占地75亩的荔枝林安静生长。每一颗自由生长的荔枝都仿佛在诉说——守护自然的馈赠,就是守护无限的可能。
“这座资源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不仅藏着岭南甜蜜味道的演化历史,更是孕育未来新品种的基因宝库。”严倩表示,未来资源圃将开展荔枝种质资源DNA的保存技术,建设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DNA库,不断提高我国荔枝种质资源的安全性。同时,资源圃将充分利用分子生物等新技术,加强荔枝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挖掘利用,为荔枝新品种创制提供更强基因资源支撑。
来源:广州农业农村
信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